成渝西部科学城建设“加速跑”:区域集聚发展效应显著,国家级科创中心呼之欲出

2023-08-30 22:58:45     出处:上游新闻

7月下旬,习近平总书记赴四川考察。此次在川视察,总书记着眼国家战略全局和四川省情实际,作出“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着力打造西部地区创新高地”等重要指示。总书记指出,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是大势所趋,也是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必须依靠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实现动力变革和动能转换。

成渝西部科学城,正承担着“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打造西部地区创新高地”的新时代使命。


(资料图片)

2020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重大决策部署。以“一城多园”的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携手打造科技高地,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核心要义之一。

近日,科技部等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支持西部科学城加快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再度明确将以西部(成都)科学城、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西部(重庆)科学城、中国(绵阳)科技城作为先行启动区,逐步构建“核心带动、多点支撑、整体协同”的发展态势。

《意见》为西部科学城建设发展提供了“路线图”和“计划表”,从打造战略科技力量、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强化区域交流合作等方面明确了支撑措施。根据《意见》,到2025年,西部科学城要建成若干国际领先的重大创新平台和研究基地,“科教产城人”融合发展体系基本建立。到2035年,西部科学城建成综合性科学中心,科技综合实力迈入全国前列,引领成渝地区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发力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

总书记在考察中指出,四川要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众多、创新人才集聚的优势和产业体系较为完善、产业基础雄厚的优势,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

在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的这一过程中,发力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是重中之重。如何打通创新与产业,使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对此,与西部(成都)科学城几个区域都密切相关的成都高新区启动实施中试跨越行动计划,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自今年1月以来,成都高新区出台“中试十条”政策,探索“瓦特式人才+市场化投资运营+科创团队”模式,营造“中试+”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生态,系统推进中试平台建设。一方面,向外招引,成功签约落地8个中试平台,其中,总投资12.9亿元的功率半导体中试研发平台将实现成都本地流片环节零突破;总投资20亿元的IGBT中试平台将面向全国新能源、电动汽车等领域提供高性能功率半导体器件,填补集成组件的空白;智能硬件中试平台建立了一楼中试、二楼孵化的就近转化模式,并配套设立1亿元投资基金,联合高校全力推动成果转化。另一方面,引导存量平台开放中试服务,认定首批21家中试平台,今年上半年服务企业(团队)269家,服务金额2.17亿元。其中,高端注射剂中试平台为海归博士研发的注射剂提供中试服务,目前产品已获国家局受理,正在申报美国FDA;西部地区首个先进封测中试平台成立之初即获得3000万元市场投资,投运一个多月顺利签订600余万元订单,为企业提供封装解决方案和中试熟化服务的同时,助力该企业获得超亿元B+轮融资。

中试平台,正是实验室成果走向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成都高新区将深入开展中试平台招引落地工作,形成服务本地及周边省市乃至全国的科技成果项目及企业的能力,集聚中试平台配套的上下游产业链资源,力争建成全国科技成果中试首选地。

为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创新高地,西部(成都)科学城聚力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其中,既包括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研发中心与平台等载体,也包括配套的人才、服务等保障政策,这些共同促进了企业、人才、项目、技术等创新要素资源加快向科学城聚集。

目前,西部(成都)科学城已经构建形成“国家实验室+省级实验室+重点实验室”的高水平实验室体系,揭牌运行国家实验室和4个领域天府实验室;已聚集“中科系”“中核系”等国家级科研机构26家,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超算成都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96个;布局国家、省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6个,宇宙线物理研究与探测技术研究平台等国家科教基础设施7个。四川省科技厅厅长吴群刚表示,接下来,科技厅将着力提升创新平台建设质效,全力服务保障国家实验室高质量入轨运行,推进川藏铁路和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首批天府实验室尽快产出重大科技成果,启动布局第二批天府实验室。

区域联动布局现代化产业体系

总书记在川视察时指出,四川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积极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资源,优化完善创新资源布局,努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着力打造西部地区创新高地。

实际上,以“一城多园”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是着力打造西部地区创新高地的必要之举,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任务。西部(成都)科学城作为其中关键一环,深化与西部(重庆)科学城、中国(绵阳)科技城的协同创新,启动建设一批代表世界前沿科技水平的重大项目,积极培育高精尖特企业,加快构建“一核四区”总体布局,发挥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带动作用。

为建设我国科技创新“第四极”,成渝两地在产业技术、人才培养、平台建设、体制改革等方面正积极开展合作。成渝两地将联手打造电子信息世界级产业集群,共建西部大健康产业基地、数字经济与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示范基地。

例如,在科研平台共建方面,国家超算成都中心已与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等40余家重庆区域用户建立合作关系;开展无人机研发合作,完成C145发动机平原与高原环境试飞和相应改装工作,已交付中航无人机、腾盾科创等企业。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也是创新链产业链融合的关键。接下来,川渝如何联动,发力布局现代产业体系?四川省科技厅厅长吴群刚对此表示,将推进川渝协同创新,加快建设西部(成都)科学城和绵阳科技城,推动全省高新区和农业科技园区提档升级,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同时,着力释放各类创新主体活力,组织开展科技创新体集群改革,全面加强中央在川院所联系服务,加快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和瞪羚企业,备案一批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需要指出的是,人才要素的流动也是区域协作的核心之一。成渝两地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一个重要亮点就是系列人才政策广聚英才。今年3月,成渝人社部门召开了联席会议,审定了双城合作重点工作任务清单,提出携手争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科学城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共享共用两地专家资源;加大两地博士后联合招收、培养力度;引导成渝两地技工院校、企业开展校校合作、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技能人才。

如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融合发展正加速驶入快车道,承载成渝地区携手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梦想的西部科学城也在加速建设中。

西部(重庆)科学城迄今已集聚李克强、吴宜灿等院士23名,国家级人才超300名,研发人员2.5万人,引进重大科创平台33个。

西部(成都)科学城,有着“一核四区”布局和“建成全球一流的科学城”格局。其中“四区”中的天府国际生物城累计落户重要产业项目逾300个,总投资超1200亿元;由成都高新区主导开发建设的成都未来科技城,2022年引进重大项目18个,总投资近1100亿元,其中百亿级项目5个;聚力发展数字经济的成都高新南区,聚集了腾讯、百度、字节跳动、爱奇艺等头部企业。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川渝协力打造的西部科学城,正加速成为西部科技创新的平台和科技创新的策源地,也将构筑起科技力量的新时代“战略大后方”,形成国家重要的基础研究和人才备份基地,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升级和区域高质量发展。

上游新闻 卫东

编辑:游川

责编:周希

审核:王成

标签: